留学生为何成为诈骗分子的“优质目标”?
信息来源: 深圳市公安局
发布日期:2025-11-10
【真实案例】近日,某沿海城市某银行里,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留学生小刘急切地提出这个要求。她眼底布满血丝,神情紧张,这个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银行职员小蔡的警觉。在工作人员耐心询问下,小刘解释要购买名贵手表,却说不清具体型号和交易地点,只是反复强调“赶时间”。这更坚定了小蔡的判断,她立即启动银行反诈预警系统。随后赶到的反诈中心民警在现场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劝说,最终让小刘道出实情:原来,在回国前,小刘接到自称“国内警方”的电话,对方准确报出她的个人信息,声称她涉嫌“重大洗钱案件”,并发来伪造的《刑事拘捕令》。骗子以“案件涉密”为由,要求她严格保密、独自回国,否则将“立即逮捕并牵连家人”。在恐吓下,小刘如同被操纵的棋子,秘密回国却不敢联系近在咫尺的父母,直到在银行取款时被及时制止。
【手法剖析】骗局背后的运作逻辑
1. 个人信息泄露是骗局起点,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留学生详细信息,精准的个人数据让诈骗开场极具迷惑性,近年来留学生信息泄露事件频发。
2. 剧本设计针对性强,利用留学生与国内的信息不对称,专门设计“涉嫌跨境犯罪”等剧本,以“影响签证”“遣返”等话术进行恐吓。
3. 心理操控手段专业,“保密指令”制造恐惧感和孤立感,情感隔离切断受害者求助渠道,高压环境下受害者判断力下降。
4. 跨国作案增加查处难度,利用国际通信和资金转移的复杂性,案件侦破面临重重障碍,这是此类诈骗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。
【警方提醒】
防范对策: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。
个人层面:
1、掌握三个"绝对不"原则。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电话办案,绝对不存在“安全账户”,绝对不会要求转账“自证清白”。
2、 建立核实意识。任何涉及钱财的要求必须二次确认,主动了解常见诈骗手法,提升识骗能力。
家庭层面:
1、保持畅通沟通渠道。约定定期联系机制建立紧急情况应对预案,保存使馆、学校紧急联系方式。
2、破除"报喜不报忧"习惯。鼓励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,建立家庭信任机制。
社会层面:
1、金融机构。加强员工培训,完善异常交易监测机制。
2、驻外机构。加大反诈宣传力度,通过案例教学提升防范意识。
3、执法部门。深化国际合作从技术上阻断诈骗链条。
【结语】
留学生诈骗不仅是社会治安问题,更是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未来的重要议题。随着诈骗手段不断升级,我们的防范体系也需要持续完善。